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沙螺灣工作營與食盆菜 林鼎

三月四日,在陳元廣帶領下,一隊由廾五人組成,但其中大多數既是崇基校友又是服務隊成員來到香港機場對面的沙螺湾村與村民一起歡慶元宵佳節。

服務隊之所以被邀請回村去食盆菜和共慶佳節,原因有二:

今年二月初,校友陳元廣,謝福源,尹日成等到大嶼山沙螺灣村旅行,巧遇回鄉筹備慶祝元宵佳節的村代表,當尹日成提及當年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帮助加高原有碼頭工程時,村代表居然仍然清晰地記得此事和一些参予者的姓名。並指岀當年他們只是十多嵗的小孩,参加過新亞潘鳳群和崇基校友黃汝珀在營地組織的活動。大概因為這詫異的奇遇,使大家極度興奮。村代表立即發岀口頭邀請,請服務隊60位同學三月四日回去沙螺灣村與村民一起慶祝元宵。陳元廣更立即在村民面前給我撥了個長途電話,說村民仍記得大學生築碼頭,與他們打乒乓球和教唱過的歌曲。尹日成還拍了一些現在的新碼頭和當年用作工作營宿舍的沙螺灣學校和村代表的照片。以此來刺激大家懷舊之情。

四十一年前服務隊在沙螺灣帮助村民加高原有碼頭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九六六年夏,當我們向新界理民府查詢暑期工作時,該署向我們介紹沙螺灣這個工程。本來這裏有一個碼頭的,但原有的碼頭在水漲時大部份被潮水淹沒,對村民從駁艇上落和搬運貨物極不放便,也不安全。村民希望政府能協助他們觧决困難,但理民府只答應供給一切所需之材料,人力問題則要村民自己負責。當時新界農村有一種普遍現象,少壯村民大多到外面謀生,鄉村只剩下婦孺和老弱留守。在我們考慮了其他鄉村的申請後,我們選擇了沙螺灣作為該年暑假工作營。

由於在原有碼頭的基礎上加高六呎左右的工程,首先是要在碼頭兩旁高築兩道鋼根水泥外牆,然後在兩外牆中間填入大石和混凝土,像三文治的做法一樣。在碼頭兩旁高築兩道鋼根水泥外牆,這是受到潮退與潮漲的時間限制的。如果水泥在潮漲前仍未凝固,當潮漲時就被潮水溶掉或衝走了,由於受潮水漲退影响,很多時工作時間是不分晝夜的。有時大家利用休息和等退潮時間,與村民閒聊,或者跟村童打球;有時参加膳食組步行到大澳買菜;或者洗衣讀書。當關鍵時刻到來,要與潮漲退爭時間時,我們又得全力以赴,不但加時趕工,當人手欠缺時,就發動村民投入工作。因此沙螺灣工作營在時間方面比其他工作營長了一倍,隊友們多了相互間接觸,與村民及村童的溝通也無形中加深。我們並且利用空閒時間,教村童讀書及唱遊。還有工作營後一两年,我們還因探路﹙服務隊的另一項活動﹚和放電影回去過數次,可能就是這樣,村民仍沒有忘記我們,故而因偶然巧遇而導至必然之邀請。

舊地重遊,當然會有一番感慨,沙螺灣雖然變得我無法再從記憶中去找尋熟口熟面的舊跡了,除了碼頭的位置和用來做我們工作營宿舍的沙螺灣學校之外,記得的東西幾乎沒有。

除了表面外,沙螺灣本質的變化不大,村民好客的熱情,始終如故。這使我遠涉重洋回港與村民歡渡元宵而不感後悔的。例如一些當年只是十多歲的村童,有點像電影《七俠蕩寇誌》中整天跟着查理士布朗臣的墨西哥村童一樣,他們把我們當作國王似的,只要我們一聲令下,他們便會去潛水托石了,現在看到他們個個英俊能干,都成了村代表了,居然仍記得我們四十多年教他唱過的歌,並且要考我是否還記得唱《阿拉個胃》這首歌。誰能料及?一首由比才作曲,隊友PC作詞的《阿拉個胃》流行了四十多年,可能還由他們再傳到下一代去。當他們吟唱此曲時,一定有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思念。否則絕不敢指名喚姓的挑戰在他們心中的歌王。

又如一位八十六嵗村民前來問我還記得我幫你們搬大石嗎?記得很多村民來幫忙,個別的就想不起了。看着她寳刀未老,扎實不減當年的身體,响亮而實淨的聲音,我開玩笑說,如果現在要再加高碼頭,我只能做指東指西的工頭了,搬大石這類要力氣的工作還得靠妳和阿公了。她開心得不得了。她那種自然,無畏而又親切的性格,給人力量的笑容,把我帶回去當年與她們相處時的記憶。

除了上述的不變外,沙螺灣村在香港的發展中所遭遇到的命運,也依然沒有太多改變。看着人口不断向市區遷移,村屋被棄置的程度一年比一年嚴重時。除了深深感到無可奈何外,不得不去問,這是誰的過錯?責任由誰來負?村的領導有沒有在這時代的洪流中去尋找出一些生機?一根可以擺脫厄運的稻草?怎樣重新把命運的方向盤掌握自己的手中?四十年前在一次重訪沙螺灣時,村民向我指出了一個村童教肓問題。“村童小學畢業後,年齡小,做工沒人請,村內無中學讓他們升學,到城市上學,一方面沒有錢來供給,而且程度也不銜接。于是讀完小學後,便閑在家中,虛渡日子。”這個老問題,是否改變了呢? 了,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留給專家去討論吧!

最可喜可賀的,就是四十年前,我們在此加高原有碼頭時還未出生的新一代,現在像節日的閃燈一樣,把古村點綴得喜氣洋洋。 猶以這群長得婷婷玉立的女將,在這次盛會中,她們不但表現出村女娥眉樸素之美,又有城市成長的多見世面的氣度,在招呼着近二百村民的盆菜宴會中,看不到半點忙亂,游刃有餘地主掌着台上台下一切事務。從她們的干練和對祖村的歸屬之心,相信過不了數年,這一代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接班人了。

這是一次很愉快的旅程,不但見到了仍把我們記在心中的沙螺灣村民,而且見到了多年不見的陳培倫,葉紹慶,尹日成,陳元廣,謝福源,梁廣林,麥世耀,鄭健娜,余靄敏,周的兒,黎美倫,潘好兒,朱復蘭………而且在十晚的聚餐中還見到了葉潔馨。 這些校友不但多年不見,在校時,很多連招呼都沒有的,但幾十年過後,我們居然成了無話不談,相逢恨晚的行山好伴侶。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