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Team
   

 


濕地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

區仕美資料整理


它處於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和草地)與水生生態系統(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間。濕地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 Ecotone )。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數。濕地既不像陸生系統那樣幹,也不像水生系統那樣有永久性深水層,而是經常處於土壤水分飽和或有淺水層覆蓋。濕地與陸生系統的分界在土壤分飽和範圍的邊緣;而與深水系統的交界一般定為水深 2m 約相當於挺水植物可以生長範圍邊界。水的來源(如降水,地表延流,地下水,潮汐和氾濫河流),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


濕地生態系統的特點

濕地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重要生態系統之一 , 特點是由濕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與上述生命形成有關的非生命的水、光、熱、無機鹽等組成。這些要素互相聯繫與互相制約,形成了一個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顯示了一系列的功能。

功能

1. 調蓄水量和調節氣候
濕地一般位於本地區的低凹處,含有大量持水性良好的泥炭土和植物及質地粘重的不透水層使其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它能在短時間內蓄積洪水,然後用較長的時間將水排出。例如 , 沼澤地的最大持水量可達 200%-400%, 甚至高達 800%, 其植物葉面的蒸發量一般大於水面蒸發。這種高含水、強蒸發的功能 , 在沼澤分佈區的水量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另外 , 濕地中土壤微生物及植物根系活動中產生的CO 2 對全球氣候有一定影響。

2. 獨特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類型
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植物體內,然後沿食物鏈從綠色植物轉移到昆蟲、小型魚蝦等食草動物,再經水禽、兩栖、哺乳等食肉動物,最後,部分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進入再迴圈,部分積累起來;而能量由於各營養級的呼吸作用及最後的分解作用,大部分轉化為熱面散失。由於濕地生態系統特殊的水、光、熱等條件,其初級生產力高,能量積累快。

3. 良好的珍稀動物棲息地
濕地生態環境複雜,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它適於各類生物,如甲殼類、魚、兩栖 類、爬行類、獸類及植物在這裏繁衍,當然也特別適於珍稀鳥類的生棲。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所有類型的濕地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因為它們為各種各樣的生命提供了生存場所,而且,在濕地動物和植物之間存在著複雜的聯繫,這無疑為科研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成為巨大的種質、基因庫。

4. 淨化污水
經過 30 多年的研究,得出了可以利用濕地生態系統處理污水的結論。通常彩的汙水處理技術,設施投資多、運轉費用高,不夠經濟。利用濕地生態系統處理污水,基建投資和運轉費用都不高,效果卻不亞於一般汙水處理廠。濕地生態系統處理污水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濕地的理化、生物作用的綜合效應,包括了沉澱、吸附、離子交換、絡合反應、硝化、反硝化、營養元素的、生物轉化和微生物分解過程。

5. 保護海岸
沼澤地植物的生長,能減少水的侵蝕力量(減少水對海岸的摩擦)和加強天然隄岸(吸收和消散波浪的能量)。 因濕地可以對抗泥土的侵蝕及下沉和水位上升,可大大減少建築海堤所需的金錢。

6. 濕地的社會效益
觀光與旅遊。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遊風景區都分佈在濕地區域。尤其是城市中的水體,在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

7. 教育與科研價值
另外 , 濕地還有教育與科研價值。濕地生態系統、多樣的動植物群落、瀕危物種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們為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了物件、材料和試驗基地。一些濕地中保留著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資訊,在研究環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著重要價值。

香港濕地 - 在人口與資源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 , 濕地的保護更顯重要

濕地的類型多元化,包括:魚塘、基圍蝦塘、農業式淡水濕地、淡水及鹹淡水沼澤、溪流、紅樹林及潮間帶石灘等。 例子 : 元朗米埔內的基圍 , 上水塱原的農業淡水濕地 , 西貢海下灣的紅樹林等等。 香港絕大部份的濕地都位於新界西北,包括米埔自然沼澤保護區,以及尖鼻咀、鹿頸。

天然

湖泊、河流
人工
魚塘、菜田

永久

海岸、湖泊  
暫時
魚塘、稻田

靜止

魚塘、菜田
流動
河流

鹹水

海岸

鹹淡水

河口

淡水

河流

水退潮時不超過 六米

 

香港著名的濕地有后海灣濕地、大澳濕地、塱原濕地及米埔濕地。 1997 年 7 月 1 日 , 香港米埔及後海灣內灣被列入此名錄《Ramsar公約》 , 確認為國際重要濕地。世界自然基金會在米埔設立了一所野生生物中心 , 成為推行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 , 每年參觀的學生及群眾達幾萬人。

香港米埔及後海灣內灣位於香港新界的西北部 , 面積 1,513 公頃 , 是目前南中國第二大濕地 ,. 這是香港現存面積最大的濕地 , 包括泥灘紅樹林、蝦塘、蘆葦叢及魚塘等不同類型的濕地生境。 其中 , 該濕地擁有中國第六大的紅樹林和南中國地區其中一個現存最大的蘆葦叢,該蘆葦叢總面積達 46 公頃 。米埔是一塊天然淺水河口的濕地,平均水深約 3 米 ,潮汐間距 1.4 米 。該濕地吸納了來自香港及深圳的水和沉積物,底層是幼細淤泥,是各種野生生物的歇息和覓食場所,它長期為大量各類水禽提供棲息地,更為多種候鳥提供補給,該濕地曾記錄鳥類 325 種 , 每年冬天大約有 6 萬隻鳥飛抵米埔越冬 , 包括許多瀕危物種 , 單以黑臉瑟鷺為例全球數量約為 400-450 只 , 在米埔越冬的可達 100 多隻。

本港的濕地一般按其生態價值及用途劃分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自然保育區」、「海岸保護區」、「農業」及「綠化地帶」,涉及濕地的大部分發展均須事先向法定機關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申請批准,但基於本港至今仍未有整體的保育政策,城規會只好按個別申請進行審批,個案與個案之間缺乏協調,以致缺乏全面的濕地保育。

塱原

塱原(燕崗/松柏塱濕地)位於新界上水附近﹐只有二十五公頃的土地面積(相等於兩個維多利亞公園),是新界洪泛平原殘餘的最後一片。七十年代以來,石崗、錦田、屏山、廈村、天水圍、錦繡花園、新田、落馬洲等地相繼淪滔,原來的開闊平原自然生態環境喪失殆盡。依靠淡水濕地平原多樣化小型生態環境存活的鳥類處境淒涼,來到 塱原已退無可退 。

新界北的塱原濕地,由水耕農田及季節性荒廢農田形成,總面積達 150 公頃 ,是香港最大片的水耕農地,亦為雀鳥提供天然的棲身之所,被環保團體譽為香港最後一片淡水濕地。此地得天獨厚, 1993 年,共錄得 21 鳥種以上,幾乎佔香港鳥種二份之一。 其中有三個瀕危 (vulnerable) 鳥種、八個受威脅 (near-threatened) 鳥種、四個有地區性重要鳥種 、三種袛在香港極少數地區出現 ( 突出的例子是彩鷸 ) 、三種的數在香港不斷減少 。 此外,有八種的 種群佔有香港總「 鳥口 」的重要比例 , 沙錐等屬於這類 。

塱原的耕地,由不同宗族的原居民持有,再分租給外來人耕種。塱原濕地早年因為東鐵要興建落馬洲支線的架空鐵路而聲名大噪,經過一輪官司後,幸保不失。鐵路要鑽進地底裏去,留下了地面的生態不變。

為免都市化及農業萎縮破壞塱原濕地的生態環境,長春社在這裏推行「塱原可持續發展計劃」,針對塱原的社區、經濟和環境的客觀特性,通過舉辦多種不同的活動,組織當地社群,共同參與及改善當地社區環境。

塱原及鳳園進行管理協議計劃,由環保團體租用私人土地,然後推行措施提高該地生態價值。為了保留農田多樣性的生態環境,農民由主要種植通菜和西洋菜,漸漸重新引入已消失的馬蹄、慈菇和荷花等品種,不吃淨看,也賞心悅目。觀鳥會並特別開闢一角稻田,每到秋天可一睹一片金黃的稻田美景 ; 更在 2005 年獲撥款 130 多萬,在塱原濕地種植稻米及慈菇等,營造不同生態環境,吸引雀鳥棲息。

 

 

免責聲明 | 個人資料 | 香港大專學生社會服務隊 Copyright 2004, HKCSSST